让心田绽放鲜花
在金华电台FM102.2的一档“少儿阅读”的谈话节目中,围绕“读什么”和“怎么读”两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我谈了自己的看法。
问教问学
7/1/2017


金华电台FM102.2邀请做一档“少儿阅读”的谈话节目,少儿阅读是个公众关注的话题,每逢寒暑假都会成为、主热点,许多公共平台、媒体都会推出一些节目、文章,甚至书单等,热闹得很,但出于诸多原因,有的观点、言论似是而非,误导了少儿阅读,自以为不能坐视不理,遂上节目围绕“读什么”和“怎么读”两个重要的实践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。根据节目中谈话的内容整理、补充,供诸位朋友批评。
今天,暑假正式开始了。下面我想和大家聊聊暑假阅读的事情。
阅读的重要性,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。特别是高考、中考以后,“得语文者得天下,得阅读者得语文”这样的论调不绝于耳。但这种从考试分数出发,夸张地片面认识并不可取。四月份有个世界读书日,是在4月23日,准确的叫法是“世界图书版权日”,有个宣传口号,“人,如其所读”,用朱永新的话说,就是“一个人的阅读史,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”,这才是阅读的作用与价值。好了,我们暂且搁下阅读的作用与价值,我们重点谈一谈“读什么”和“怎么读”的问题。假期读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由,那么,自由了,我们该读什么和怎么读呢?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两个问题。
先谈谈读什么?
读什么?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这么问:什么时候读什么?
读书就像农民耕种,是由季节的。俗话说“少不读《水浒》,老不读《三国》”,《水浒》好不好,当然好,但并不适合少年阅读,因为少年血气方刚,年轻气盛,不宜读《水浒》之类好勇斗狠的读物,这类读物容易助长暴躁之脾气。再比如鲁迅的作品很好,我儿子小学四年级就要读鲁迅杂文,将我书房里的鲁迅杂文搬到了他房间的书架上了。鲁迅的杂文思想很丰富也很深刻,孩子喜欢读这样的作品,当然让做父新的我很高兴,但我却没让他读,我将鲁迅的杂文、书信集全都锁起来了,不让他看。为什么?一是因为鲁迅杂文太多的批判性内容,不适宜叛逆期的少年,更重要的是鲁迅杂文的语言太过尖锐,甚至尖刻,不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性格。少儿时期,语言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、性格发展的作用巨大。一个孩子学会说什么话,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,一个人读多了“娘娘腔”或“暴烈性”的文字,浸染日久,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知不觉受到影响,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,在这个意义上说,并不是“开卷有益”。读书与吃东西一样又不一样,说一样,是因为都是为了吸收营养,而且虽然食物都有营养,但要根据生长的需要来吃,不能只要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乱吃;说不一样,是你一种食物吃再多,也不会变成那种食物的样子,比如猪肉吃再多,我们也不会长成猪,但阅读不同,一类语言风格的作品接触多了,有可能改变或者形成一个人的品性。所以“人如其所读”,所以“阅读史”就成了人的“精神发育史”。也因为这个缘故,我总是想《弟子规》那样居高临下、语言呆板的读物尽量少读少背,因为不利于孩子平等交流意识与灵动个性的形成。
“读什么”的第二点,少儿阅读的量要大、面要广。
量要大。按我们现在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规定“背诵优秀诗文240篇(段),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(小学六年145万)”,400万字,这个量是很少的,就按平均5万字一本算的话,初中毕业也只有80本,如果小学145字,那么到毕业仅仅读了29本,平均每年5本不到,太可怜了!而按美国CCSS全美教学标准要求,美国小学毕业生需要阅读1404本课外读物,小学阅读量占到全部K12年级阅读量的77.6%。日本小学生实际人均每年读116本。而且许多教育发达国家,都是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大,小学课外阅读量要占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三分之二。为什么?
因为一般认为人的黄金阅读期是3-6岁,这是阅读体验的关键时期,对阅读有没有兴趣,与这个时期孩子有没有愉快的阅读体验关系极大。所以,幼儿园对亲子阅读非常强调。在国外的公园里、街道旁,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:父亲或者母亲抱着孩子,孩子手里翻着绘本、画报、图书。父母“抱着”幼儿看书,就是要让孩子体验阅读是会受到父母赞赏的;据说犹太民族古老的做法,是在婴儿第一次看的纸张或书页上涂上蜂蜜,让蜂蜜的芳香和甜蜜让婴幼儿直觉阅读的“香”“甜”。进入小学,7-14岁就是“白银时期”了,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再也不能错过的时期了。如果3-6岁的“黄金时期”主要是通过外部刺激产生积极的阅读体验的话,那么,处于“白银时期”的小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本身体验情感与积累经验的,也就是说,只有在“阅读”中孩子才能体验阅读的愉悦,积累各种必要的阅读经验。所以,大量阅读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必要而且迫切。清代学者陆世仪从心理学角度阐析:“凡人有记性,有悟性。自十五前,物欲未染,知识未开,多记性,少悟性。十五后,知识既开,物欲渐染,则多悟性,少记性。故凡所当读书,皆当自十五前,使之熟读”,他说,错过了这个时期,就“不惟不肯读,且不能读矣”。


怎么读,其实正确的发问,应该是“什么读物怎么读”,所以,我们首先要给读物分分类。根据少儿阅读的目的,我将少儿读物大致分为四大类,哪四类呢,它们各自应该怎么读呢?
第一类为“养成类”,所谓“养成”就是“培养形成”的意思,这类读物的目的,主要是通过阅读形成说话、做事的规范,比如,大家熟知的《弟子规》,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,再如古代影响较大的《童蒙须知》,也叫《训学斋规》,是宋朝的朱熹订的。它对穿衣戴帽、说话走路、笔墨纸砚摆放、日常应答进退等等儿童的行为举止做了详细的规定。这类读物,基本上是启蒙读物,读者对象大多为儿童。这类读物的方法是“习”,什么是习?简单点说,就是照着做,读了,记住,照着做。做着做着,就变成了习惯,这时就“养成”了。这是养成类,养成类就是:读——记住——照着做。
第二类是“益智类”,这是帮助孩子智力发展的一类读物。这类读物就很广泛了,比如帮助孩子认识科学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等科普读物,比如适合三四年级孩子发展数学思维的《趣味数学366》,这都是现代的;古代的有《山海经》啊什么的。还有古代的神话、寓言,现代的童话、故事等等,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、观察、想象、思维等智力因素,提高学生认识世界、认识社会,选择做正确的事的能力。这类读物量很大,要博览,博览,就是广泛地看。前面说美国小学生规定的阅读量比我们要多,面也比我们要广,主要指的就是这类书。博览群书——世事洞明,我们不是常说“世事洞明皆学问”吗?
第三类我叫它“积淀类”,这类读物属于经典作品,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读物,它们是给孩子“打精神底子”的,换句话说,就是给人的精神奠基的,具体指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读物。我们最熟悉的有《论语》啊《道德经》啊等,这类读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背。比如《论语》就可以适当选背一些,比如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,让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背,有些地方不懂,没关系,先背下来再说,小时候背的东西,记住,一辈子丢不掉,长大了,到了那种情境中,自然就会恍然大悟;到了五六年级再选几篇,小学毕业,半部论语就装在脑袋里了,这半部论语就跟着孩子一辈子。少年儿童理解力弱,但记忆力强,应该记背的一些东西,就应当在记忆力最强的少儿时期基本完成。
第四类“陶冶类”,陶冶,主要指的审美阅读。比如诗词歌谣,这类作品短小精悍,文辞优美,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,也就是出声地读,有感情地读。我们今天说的“阅读”,是一个词,但原来“阅”和“读”是两个词,也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,“阅”是不出声的,光用眼睛看,用眼睛扫视,所以这种方法比较快,“一目十行”就是形容不出声的“阅”的;“读”是有声音的,而且要求“字字响亮”,用今天的叫法就是“朗读”,朗读加上感情,就是“诵读”。它有几个好处:首先,能体验读物的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情感,我们有一个成语叫“声情并茂”,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感,声音是能传达情感的,尝试运用声音来传达所读读物的情感,我们用专门的词称它为“美读”。“美读”,是一种对语言的审美体验,这种审美体验对陶冶人的情感很有帮助,让人的心灵细腻、敏感,这是第二个好。第三,前面说诵读的对象主要是短小精悍、文辞优美的作品,这类作品读多了,语感提升了,语言品位提升了,语文品质也就提高了。最后,诵读,出之于口,入之于耳,一出一入,训练了口齿,训练了控制声音的能力,也训练了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表达能力,同时也训练了对汉语语音的听辨能力,这样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。所以,利用假期,多诵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,比如一二年级诵读《声律启蒙》《笠翁对韵》《唐诗三百首》,三-六年级诵读《千家诗》《唐宋词选》和印度诗人泰戈尔《飞鸟集》《新月集》中的一些诗,等等,对提高语文水平和美化孩子的心灵都大有好处。
前面从少儿阅读的目的,大致区分了四类读物,并提出了相应的读法,一是养成类,这类读物就是指导孩子照着做;二是益智类,这类读物要博览,也就是多看、广泛地看;三是积淀类,这类读物最好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,背下来,一辈子带着走;四是陶冶类,这类作品直接提高孩子语言和情感的感受力,需要诵读。四类读物,特点、作用不同,要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,用叉子是喝不到水的,用错了方法,也是达不到阅读的目的的。
暑假,不是第三个学期,有的家长帮孩子报了许多“班”,补这个,学那个,其实让孩子少进一个“班”,多读两本书效果可能更好。卢梭曾说“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,接受错误教育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”,你想,是不是很有道理?
说到“班”,我还有个建议,建议有条件的家长,创造让孩子与伙伴一起的机会,三五同伴一起阅读,可以看同一本书,也可以各看各的书;一起交流,可以看了以后共同分享,也可以边看边分享。这个夏天,与朋友在一起读完几本书,这可能会是孩子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。
亲爱的听众朋友,夏天是生长的季节,万物欣欣向荣,在这样的季节里,我们不该、不能也不会让孩子的心田荒芜。在这两个月中,提议各位经常问一个问题:今天,我们的孩子阅读了吗?
内容要广。历史文化、文学艺术、声光化电、天文地理、农林医牧等等,等等,广泛涉猎;时间和地域同样要广,古今中外无所不包,上下千年,纵横几万里;文体要广,同样以美国小学毕业标准,文体就涉及故事、诗歌、戏剧、信息等13种。读书一兴趣总是从一类到另一类扩大的,这就像在池塘里扔了一颗石子,泛起涟漪,一圈圈向外扩展:遇到一本好书,读进去了,有了一种体验,就好了,再读一本,再读一本......每打开一类,就是给自己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,开拓了一片新领域、新疆界;每增加一类,就是给自己的发展增加了一种可能,新的希望。
这里讲到读物的种类,这与第二个话题“怎么读”有关。接着我们就转到这个话题。
订阅和获取网站的最新通知和更新
联系方式:info@wukeqiang.com
© 2024 wukeqiang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保留所有权利。
本网站所有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章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音频等)均受版权法保护。未经明确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转载、复制、修改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