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风同住
儿童是天生的诗人,也是天生的思想家。是啊,“风住哪里”是诗,是科学,也是哲学。诗中的风居无定所。
万象宾客
9/27/2024


但我还是喜欢。轻轻地关上栅栏门,晃枝画乱影,吹花送远香。借着风,院内的茶梅探出头去,与院外绿化带的月季交头接耳;院外的蔷薇翻墙而入,与院子里的蜡梅勾肩搭背,院内的玫瑰看得满脸通红,花枝乱颤。院子里,一张竹椅,一杯茶,一缕风,分不清花香茶香。人静、鸟唱。真好!
简单的反复问答,奠定了儿童好奇和执着的底色,哪怕是听不到回答,提问的热情丝毫不减,就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。
儿童诗,一如儿童的天真与深刻。
住——身体的安置,事关存在与空间,是人类也是万物最急切的现实关注。空间被“占领”,难免“慌张”,所以“着急”。“我住哪里?”风儿“无声”、风儿“不语”,是羞涩?抑或理屈?
第三节因“我”的闯入而顿生波澜,就像儿童常常带给人的惊喜。“呵呵——”,拟声词,调节了节奏和韵律。这轻微的笑声,是“我”自认为找到了一个聪明答案的得意,也是严肃问题幽默回答的轻松。看那个“——/”,似乎看见了无限延长的轻松与得意;同时也看见了僵在半空的惊讶和困惑:“咦,风住哪儿呀?”这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,正是儿童在探索过程中思维跳脱和情绪多变的映射。
儿童是天生的诗人,也是天生的思想家。是啊,“风住哪里”是诗,是科学,也是哲学。诗中的风居无定所。你看它一会儿住在鸟笼里,一会儿却搬到了罐子中。宋玉《风赋》中说,吹入王宫的是“雄风”,刮到贫民窟的是“雌风”;而且两种风的出生地也不同。科学眼里的风不这样,而是······(此处省略N字,麻烦诸君查百度)
哲学家可能狡黠地说,“风住哪里”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,因为它是“觉”,是“幡动风动心动”永无了结的公案。“我思故我在”,不管是科学角度视听嗅味触的“五觉”,还是佛学的本觉、始觉、相似觉、随分觉、究竟觉,都离不开一个主体的“我”。“我思故我在”,主体在哪里,“觉体”就在哪里。这样一想,似乎你觉到风的地方,就是风住的地方。你正好“与风同住”。
我家的排屋,2020年改造了一下。院墙和门的方案,很费了一番心思。整个小区转了几遍,发觉无论院子大小,都是高高的院墙,结实的板门——钢板、木板、合金板。屏蔽了外界凝视院子的同时,也阻断了与外界的交流。为了与风同住,设计师施先生亲自跑到门厂,与老板协商,指导设计了铜栅门。好生喜欢。围墙也不高,门两边围墙,还各留出了60公分装栅栏。围墙“矮人一头”。一次在绍兴,晚上8点左右,手机监控老是发出警报,妻子打开一看,竟是三个小孩只用条凳子,就轻轻松松地翻墙而入。当然,这不是童话故事中的情节,要寻找春天,他们进入院子,是寻找飞入里面的羽毛球。这是矮墙的软肋。栅栏门的软肋呢,就是风进来的时候喜欢呼朋引伴,将外面路上的灰啊什么的也带了进来。对这,妻子没少吐槽。
风住的地方
鸟慌张地问笼子里的风:
你住进去了,
我住哪儿?
风儿无声
水着急地问罐子里的风:
你住进去了,
我住哪儿?
风儿不语
我得意地回答:那就住到风住的地方啊!
呵呵——呵/
咦,
风住哪儿呀?
风穿过栅门,吹过院中的蔷薇,枝叶摇了摇,花枝上的鸟儿也跟着晃啊晃,对着装饰花架的鸟笼,叽叽喳喳。听啊,原来她们在唱儿童的歌!




有时经过的邻居会隔着栅栏,找你对谈几句。有一对翁媪,老翁94岁,满头银发,与87满头银发的老妇,只要天晴,每天散步。路过,必停下脚步,先扫视院内的花木,再看绿化带上的花;红花绿叶与银发,是一幅怎样的画面?如果恰巧院子里有人,他们必会对你赞上一句,真好!隔着栅栏收到最多的是匆匆而过的路人的多样眼神,如果仔细看,你可以看到友好、赞赏、好奇、羡慕,也有不屑,还有木然,等等。无论哪种,只要你足够“自在”,感到的只会是一份惬意、抚慰,或清凉或温暖。


风穿过栅门,吹过蔷薇,枝叶摇啊摇,站立枝头的鸟儿也跟着晃啊晃,对着鸟笼,叽叽喳喳。她们在解一个谜——
风住哪儿呀?
订阅和获取网站的最新通知和更新
联系方式:info@wukeqiang.com
© 2024 wukeqiang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保留所有权利。
本网站所有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章、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音频等)均受版权法保护。未经明确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转载、复制、修改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