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ter droplet

水滴与水(附:创作手记、后记)

一滴水“被”滴落水里

万象宾客

古弓

12/3/20241 min read

水滴与水

一滴水被滴落水里

水漾开怀抱

水滴无根

在水面流浪

  • 创作手记:

2024年12月1日(甲辰冬月初一),照例5时起,20分钟后东阳江边健步,气温5摄氏度。晨曦,落叶,钓翁,孤雁匆匆。上午看某老师发来的两篇论文,下午指导。

晚上换脑子,读《松尾芭蕉俳句选》(田原 董泓每译,上海文艺2019年版),读到“生命/仅仅是斗笠下的/一块阴凉。”早晨江边景象忽地涌入,再翻到“古池塘/青蛙跳入水中央/一声响”时,“生命、归属、孤独与融合”等等,等等,一股脑儿搅动,脑中响起了“水滴与水”的几个句子:一滴水被滴落水里/水漾开怀抱/水滴无根/在水面飘荡。

改了最后一个词“飘荡”为“流浪”。“飘荡”传达的是一种无目的、随波逐流的状态,能够表现一种不确定性或无常感。改为“流浪”赋予了水滴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情感色彩,同时也为强化叙事深度。

“流浪”更多地关联于人的经历,它将水滴与人之间的比喻关系拉得更近,让读者更容易将水滴的经历与人的生命旅程联系起来,从而引发对人生、命运和归属等主题的深入思考。“流浪”饱含着孤独和寻找归宿的辛酸,隐喻水滴,不,是人生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放逐。使用“流浪”这个词,也使得诗歌的叙事层面更为丰富,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,而不仅仅是描绘一个画面。

记得谁曾讲过:“一首好的短诗也可以是一个自身具足的小世界。“当然,《水滴与水》距离好诗很远很远。安芭松尾芭蕉的俳句是“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。”古人说:“见贤思齐。”

  • 后记:

在个人公众号发表后,有位讲究语言文字的朋友建议删去“被”字。最初,四个句子是“脱口而出”的,写的时候,除“飘荡”换成“流浪”外,其余全是“原生态”的表达。朋友的提醒让我反思,为什么出现“被”字。深入思考,触及了“潜意识”。

从音韵节奏看,“一滴水/滴落水里”,上三下四结构,符合七言常例。而“被”字就如同那一滴“被滴落”的水,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水面,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力量。滴水微澜,那只“南美洲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”,可能会掀起读者心中的龙卷风:我命由天不由我!

再看这22个字,字里行间,一片空濛:除了5个“水”字,另外还有7个带“水”的字。为汉字字形的出色表现力迷醉。